梁柱构件是建筑结构抗震的
“骨架”,其抗震性能直接决定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抗震加固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构件延性、增强节点整体性、避免脆性破坏,确保地震时通过塑性变形耗散能量,而非突然坍塌。下面加固之家就针对梁、柱及节点的抗震加固方法、适用场景及关键要点:
框架柱是竖向抗侧力核心,地震中易因轴压比过大、延性不足发生脆性破坏(如柱身剪断、纵筋压屈),加固需侧重 “约束混凝土 + 增强抗剪”。
1. 外包型钢加固法(适用于轴压比略超、需大幅提延性)
(1)原理:在柱四角包裹角钢(如 L75×6),横向焊接缀板(扁钢,间距≤200mm)形成钢骨架,通过型钢约束混凝土,提高柱的延性(位移角可从 1/500 提升至 1/250)和抗剪承载力。
(2)施工要点:
角钢与柱面间隙用结构胶灌注(压力注浆确保饱满),缀板与角钢满焊(焊缝高度≥6mm);
型钢表面涂防火涂料(厚度≥3mm),耐火极限达 2h 以上。
(3)优势:不显著增大截面,施工周期短(7-10 天 / 柱),适合空间受限场景(如地下室柱)。
2. 增大截面加固法(适用于轴压比严重超限、混凝土强度低)
(1)原理:加厚柱截面(如 400mm×400mm 增至 500mm×500mm),新增纵向钢筋(HRB400 级)和箍筋(Φ10@100,全高加密),降低轴压比(从 0.9 降至 0.7 以下),增强抗压和抗剪能力。
(2)施工要点:
原柱表面凿毛至露出粗骨料,植入 U 形箍筋(锚固深度≥10d)与新增纵筋绑扎;
浇筑 C35 微膨胀混凝土(比原强度高一级),分层振捣(厚度≤500mm),养护 14 天。
(3)优势:承载力提升显著(抗剪能力可提高 50% 以上),适合老房柱(原设计 C20 以下)加固。
3. 碳纤维布环向包裹法(适用于轻度延性不足、潮湿环境)
(1)原理:在柱身粘贴环形碳纤维布(CFRP),通过环向约束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提高延性(避免纵筋压屈)和抗剪强度。
(2)施工要点:
柱角打磨成 R≥20mm 圆角,粘贴 2-3 层碳纤维布(每层搭接长度≥100mm),胶层空鼓率≤5%;
环向包裹需覆盖柱全高,加密区(梁柱节点上下各 1/6 柱高)布距≤100mm。
(3)优势:耐腐蚀、自重轻,适合海边、地下室等潮湿环境柱加固。
框架梁在地震中易出现梁端剪切破坏(斜裂缝)或受拉钢筋屈服后延性不足,加固需侧重 “强化梁端、提升抗剪、确保塑性铰形成”。
1. 粘贴钢板 / 碳纤维布加固(适用于梁端抗剪不足)
(1)原理:在梁端 1.5 倍梁高范围内(塑性铰区),于梁两侧粘贴竖向钢板条(厚度 4-6mm)或 U 形碳纤维布,增强抗剪能力,阻止斜裂缝扩展。
(2)施工要点:
钢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间距 300mm),与梁体间隙注胶;碳纤维布 U 形包裹至梁顶(长度≥100mm),确保闭合约束;
梁底受拉区同步粘贴纵向碳纤维布(延伸至支座外≥200mm),补充抗弯承载力。
(3)优势:对空间影响小,适合层高较低的梁(如住宅、办公楼)。
2. 增设腋角加固法(适用于梁端节点薄弱)
(1)原理:在梁端与柱交接处浇筑混凝土腋角(三角形截面,高≥1/4 梁高),内置斜向钢筋(Φ16@150),增强节点域抗剪能力,改善力流传递路径。
(2)施工要点:
腋角钢筋与梁、柱原钢筋植筋连接(锚固深度≥15d),混凝土强度≥C35;
腋角需与梁、柱整体浇筑,养护期间严禁扰动。
(3)优势:强化节点整体性,适合老房梁端无箍筋加密区的情况。
3. 钢套加固法(适用于梁体损伤严重)
(1)原理:在梁外包钢套(由上下钢板和两侧角钢组成),通过螺栓或焊接与梁体连接,钢套承担部分剪力和弯矩,修复损伤同时提升延性。
(2)施工要点:
钢套与梁间隙灌注灌浆料(强度≥C60),确保紧密结合;
钢套两端延伸至柱内≥100mm,形成可靠锚固。
节点是力流传递的关键,地震中易因箍筋不足、混凝土酥松导致节点域剪切破坏,加固需 “强化节点核心区、确保钢筋锚固”。
1. 节点外包钢加固(适用于节点域抗剪不足)
(1)原理:在节点四周包裹钢板(厚度 6-8mm),形成封闭钢框,通过螺栓与梁、柱连接,增强节点域抗剪能力(可提高 40%-60%)。
(2)施工要点:
钢板与节点间隙注结构胶,四角焊接角钢加强;
钢框与梁、柱植筋连接,确保力流传递连续。
2. 植筋与灌浆加固(适用于节点钢筋锚固不足)
(1)原理:对节点域原箍筋缺失或锚固长度不足的情况,植入新箍筋(Φ8@100)形成封闭箍,并灌注环氧树脂浆液填充节点缝隙,增强混凝土整体性。
(2)施工要点:
植筋钻孔避开原钢筋(用钢筋扫描仪定位),锚固深度≥10d,拉拔试验合格(≥设计值);
灌浆压力控制在 0.3-0.5MPa,确保节点内部无空洞。
3. 增设斜向支撑(适用于节点刚度不足)
(1)原理:在梁柱节点两侧增设钢斜撑(角钢或 H 型钢),一端连接梁中,一端锚固于柱,形成三角形稳定体系,分担节点域剪力。
(2)施工要点:
斜撑与梁、柱的连接节点需焊接或高强螺栓固定,承载力≥斜撑内力;
斜撑布置需对称,避免产生附加弯矩。
1、“强柱弱梁”:确保柱的承载力高于梁,使地震时梁先形成塑性铰(耗散能量),柱不发生剪切破坏。
2、“强剪弱弯”:构件抗剪承载力高于抗弯承载力,避免剪切脆性破坏(比弯曲破坏更危险)。
3、“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承载力高于梁、柱,确保力流传递可靠。
4、延性优先:通过约束混凝土(如箍筋加密、外包型钢)提高构件延性,允许地震时产生较大变形而不坍塌。
1、材料适配:结构胶、碳纤维布、钢材需符合抗震要求(如结构胶耐疲劳性能达标),严禁使用非标材料。
2、避免二次损伤:加固前设置临时支撑(如钢管架)分担荷载,凿除原结构时控制振动(如用电动凿岩机)。
3、验收标准:
(1)节点核心区箍筋间距偏差≤10mm,植筋抗拔力合格率 100%;
(2)外包型钢焊缝探伤合格率 100%,碳纤维布空鼓率≤5%;
(3)加固后需做拟静力试验(重要建筑),验证构件位移角达标(如框架结构≥1/50)。
梁柱构件抗震加固的核心是 “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结合构件损伤程度、空间条件选择合理方法,最终实现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抗震目标。加固后需定期检查(1 年内每 3 个月 1 次),确保材料无老化、连接无松动,长期维持抗震性能。
上一篇: 如何加固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