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抗震加固需从地基处理、结构布局优化、墙体与屋顶加固、连接增强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具体措施如下:
1、避开危险地段
远离软弱土层、可液化土层、河岸、湖边、古河道、陡坡及活动断裂带等地震高风险区域。若必须在软弱土层建房,需采用分层夯实、灰土垫层或加桩等技术加固地基,并设置大脚基础或地圈梁防止不均匀沉降。
盐碱地地区需加强防潮、防碱、排水措施,避免地基腐蚀。
2、基础加固方法
树根桩加固:适用于软弱土或湿陷性黄土地基,通过小直径桩挤密加固。
扩大基底面积:在原基础两侧挖开并浇注混凝土,增强基础强度与刚度。
局部托换加固:在原基础两侧另做新基础,通过钢筋混凝土抬梁转移墙体荷载。
1、体形规则化
房屋平面形状应简单、对称,避免立面突变。土坯房宜采用低矮设计(如一间一道横墙),楼房采用内廊式平面,纵横墙密集布置以增强整体性。
2、横墙加密布置
横墙支撑纵墙并限制侧向变形,地震区房屋横墙间距不宜超过两个开间。若需大空间,可通过加墙垛、圈梁等措施增强纵墙稳定性。
3、开洞控制
减少墙体开洞数量,避免在靠近山墙的纵墙或外纵墙的横墙上开大洞。开洞应均匀分布,保持墙体整体性。
1、材料与砌筑优化
优先选用砖墙,石头房屋宜用有棱角毛石。土坯墙需掺入草筋增强强度,砌筑时上下错缝、灰浆饱满,避免“带刀灰”或单纯砂浆砌筑。
2、构造措施强化
圈梁与构造柱:在房屋四角和纵横墙交接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承重墙顶或檐口高度处设置圈梁,增强房屋延性和刚度。
拉结钢筋:在墙体交接处、转角处设置拉结筋,增强连接强度。
夹板墙:对砖墙或混凝土墙喷射混凝土板墙或分层抹实水泥砂浆,形成“夹心”结构提升抗震能力。
3、局部加固方法
拆砌或增设抗震墙:对强度不足的墙体拆除重砌,或增设砖砌、砌块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扶壁柱加固:在过长、过高或轻微歪闪的墙体一侧增设砖砌或混凝土扶壁柱。
压力灌浆修补:对开裂墙体采用压力灌浆修补裂缝,提高整体性。
1、轻质屋顶设计
优先采用草棚、泥顶或轻质瓦顶,避免使用笨重材料。屋顶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应尽量矮化或稳固处理。
2、围护墙与隔墙轻量化
采用轻质材料(如石膏板、加气混凝土板)作为围护墙和隔墙,减少地震时倒塌风险。
3、突出部分加固
对烟囱、女儿墙、出屋顶水箱间等突出结构,采取拆除、改建或设置竖向拉条加固,防止地震时脱落。
1、墙体连接加固
钢拉杆加固:在东西山墙和南北外墙设置钢筋拉杆,使墙面互相嵌套、锁紧,增强整体性。
木构件加固:木骨架榫眼需开凿恰当,木柱粗壮或烈度Ⅷ度以上地区应对木构件进行加固处理。
2、楼盖与屋盖加固
确保楼盖、屋盖与墙体有足够支承长度,并增设附加支座或托梁。圈梁设置不符合要求时,需增设圈梁以增强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