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加固需从整体结构、关键构件及连接节点入手,结合建筑类型(如砖混、框架、砖木结构)和抗震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旧建筑物的加固方法及实施要点:
1、砖混结构:无构造柱、圈梁(或设置不规范),墙体与楼板连接松散,楼梯间墙体无约束,易在地震中出现墙体倒塌、楼板坠落。
2、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箍筋间距过大、锚固不足,填充墙与框架连接薄弱(仅用砂浆粘结),柱轴压比超限(承载力不足)。
3、砖木结构:木构件腐朽、榫卯松动,砖基础风化,整体刚度差,易在水平力作用下散架。
(一)砖混结构抗震加固(重点增强整体性)
1、增设构造柱与圈梁
在墙体转角、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截面≥240×240mm,纵筋 4Φ12,箍筋 Φ6@200),柱底锚固入基础、柱顶与圈梁连接,形成 “竖向骨架” 约束墙体。
每层楼板标高处沿外墙、内纵墙设置闭合圈梁(截面≥240×180mm,纵筋 4Φ10),将楼板荷载传递给构造柱,增强水平整体性。
关键:构造柱与墙体需设马牙槎(每 300mm 高留槎),植入拉结筋(Φ6@500mm,深入墙内≥1m),避免 “两张皮”。
2、墙体加固
对开裂或承载力不足的承重墙,采用 “钢筋网片水泥砂浆面层” 加固:两侧铺设 Φ6@150 双向钢筋网,喷射 50-80mm 厚 C25 细石混凝土,提高墙体抗剪能力(尤其抵抗地震水平力)。
楼梯间、出入口等薄弱部位墙体,增设角钢骨架(L50×5)与钢筋网片结合,增强抗倒塌能力。
3、楼板与墙体连接加固
预制楼板端部钻孔植入 Φ8 钢筋,与圈梁焊接,或在板缝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避免地震时楼板滑移。
(二)框架结构抗震加固(重点强化节点与延性)
1、梁柱节点加固
节点核心区箍筋不足时,采用 “外包钢” 加固:在节点四周包裹角钢,焊接缀板形成钢套,灌注结构胶填充缝隙,提高节点抗剪能力(节点是框架抗震的 “咽喉”)。
对锚固不足的纵筋,钻孔植入新增钢筋(Φ12-16),与原钢筋焊接,延伸至梁、柱内部≥1.5 倍锚固长度。
2、框架柱延性加固
柱轴压比超限时,采用 “环向碳纤维布缠绕”:沿柱高环向粘贴 3-4 层碳纤维布(间距≤200mm),通过约束效应提高柱的变形能力(地震中允许一定塑性变形而不倒塌)。
柱长细比过大(如≥30)时,增设扶壁柱(与原柱整体浇筑),降低长细比,增强稳定性。
3、填充墙加固
拆除松动的填充墙,重新砌筑时每隔 500mm 设置 Φ6 拉结筋(深入框架柱≥10d),顶部与梁底用斜砖挤紧,或采用轻钢龙骨 + 钢丝网面板,减少填充墙对框架的刚度削弱。
(三)砖木结构抗震加固(重点修复构件与连接)
1、木构件修复
腐朽的木柱、木梁截除后更换,新构件采用防腐处理(涂刷氟化钠溶液),柱脚设混凝土墩(高出地面≥300mm)防潮。
榫卯节点松动时,注入环氧树脂胶后用钢夹板加固,或增设木夹板与螺栓连接,增强节点整体性。
2、砖基础加固
基础风化时,外包 300mm 厚毛石混凝土,或采用注浆法(注入水泥浆)填充缝隙,提高基础承载力。
增设地圈梁(截面≥300×200mm),将独立基础连为整体,减少不均匀沉降。
1、减轻自重
拆除非必要的重型装饰(如石材幕墙)、隔墙,改用轻质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钢隔墙),降低地震作用荷载。
2、增设抗震支撑
空旷房屋(如厂房、礼堂)增设交叉钢支撑(Φ10-16 圆钢),增强整体刚度;屋顶檩条与屋架、屋架与柱顶用螺栓连接,避免地震时屋面塌落。
3、基础加固
对不均匀沉降的建筑,采用锚杆静压桩或注浆法加固地基,控制沉降差(≤5‰),避免因沉降差导致结构开裂。
1、先检测后设计:委托专业机构检测结构实际状况(如材料强度、构件损伤),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确定加固目标(如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区需满足对应等级)。
2、“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确保地震时梁先屈服、柱后破坏,节点承载力高于构件,避免脆性倒塌。
3、临时支撑保护:施工中对拆除、凿除部位设置钢管支架,避免结构受力突变(如拆墙时先顶紧楼板)。
通过针对性加固,旧建筑可显著提升抗震能力,在地震中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固后建议定期检查(每 3-5 年),及时处理新出现的损伤。
上一篇: 老房子怎么加固防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