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加固与改造是结合 “修复补强” 与 “功能升级”
的系统性工程,核心是在保障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建筑使用需求的变化,二者需同步规划、协同实施。

加固与改造虽常同步进行,但目标和侧重点不同,需先明确边界再制定方案。
1、结构加固:以 “安全” 为核心,针对结构承载力不足、损伤或不符合现行规范的问题,通过补强手段(如粘贴碳纤维布、增大截面)提升结构性能,确保满足安全要求。例如,老旧梁体开裂后的承载力补强、地基沉降后的基础加固。
2、结构改造:以 “功能” 为核心,通过改变结构布局、构件形式或空间划分,适配新的使用需求。例如,住宅改商业空间时的承重墙拆除与托梁增设、厂房改办公楼时的楼板开洞与夹层搭建。
二者需遵循 “先评估、后设计、再施工” 的流程,避免改造破坏结构安全,或加固限制改造功能。
1、前期检测与需求分析:这是基础步骤,需同步完成两项工作。
结构检测:委托专业机构检测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基础承载力等,明确结构安全隐患。
需求梳理:明确改造目标(如空间扩容、用途变更),判断改造动作(如拆墙、加层)对原结构的影响,确定需加固的范围。
2、专项方案设计:设计阶段需同时兼顾改造功能与结构安全,核心是 “改造方案反推加固需求”。
改造设计:规划空间布局、构件拆改位置(如确定拆除哪面非承重墙、楼板开洞尺寸),明确改造后荷载变化(如新增设备、人员密度增加)。
加固设计:根据改造产生的新荷载和原结构缺陷,设计配套加固方案。例如,拆除承重墙后,需设计托梁与柱的加固方案;楼板开洞后,需设计洞口周边加强环梁。
3、施工阶段:先加固、后改造:施工顺序直接影响安全,需严格遵循 “先保安全、再改功能” 的原则。
优先加固:对改造影响范围内的结构先进行加固,例如,先完成托梁加固,再拆除原有承重墙;先完成基础加固,再进行加层施工。
同步监测:施工期间对原结构和加固部位进行沉降、位移监测,避免改造动作(如拆墙、开挖)导致结构变形超标。
4、验收阶段:安全与功能双重核验:验收需同时覆盖加固效果和改造功能。
加固验收:通过承载力检测(如静载试验)、材料性能检测(如钢筋拉拔试验),确认加固部位满足安全要求。
改造验收:检查改造后的空间布局、构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功能是否达标(如楼板开洞后的通行性、夹层的使用荷载)。

不同改造需求对应不同的加固方案,以下为三类高频场景。
1、空间扩容改造(如住宅拆墙扩容)
改造动作:拆除非承重隔墙,或在承重墙上开洞(需经审批),扩大空间面积。
配套加固:若开洞影响承重墙受力,需在洞口周边粘贴碳纤维布或增设钢套管;拆除隔墙后,若楼板荷载增加,需对楼板受拉区粘贴碳纤维布。
2、用途变更改造(如厂房改办公楼)
改造动作:新增隔断墙划分办公空间、楼板开洞设置楼梯或电梯、增设夹层提升使用面积。
配套加固:新增隔断墙下方需对楼板加固(如增设次梁);电梯井周边需对原框架梁柱外包钢加固;夹层楼板需采用预应力加固或增大截面加固,满足人员和设备荷载。
3、加层改造(如多层建筑加建 1-2 层)
改造动作:在原有建筑顶部新增楼层,需增加柱、梁、楼板等构件。
配套加固:重点加固原建筑基础(如采用锚杆静压桩扩大承载力)、底层框架柱(如外包钢或增大截面),确保能承受新增楼层的自重和活荷载;同时对原屋面梁进行加固,作为新增楼层的底梁。
1、合规性优先:涉及承重墙拆除、结构体系改变的改造,必须先向当地住建部门申请审批,获取《结构改造安全许可》后再施工,禁止违规拆改。
2、避免过度加固:加固需匹配改造需求,避免盲目增大加固强度。例如,仅用于办公的夹层,无需按工业荷载标准加固,避免增加结构自重和成本。
3、保护原有结构:施工时避免对未改造区域的结构造成损伤,例如,植筋钻孔时避开原构件钢筋,拆除墙体时采用静态破碎(如液压钳),禁止暴力拆除。
上一篇: 房屋结构加固属于什么工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