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需加固的结构没有固定答案,核心是看结构是否出现安全隐患、功能是否无法满足需求,通常集中在承载核心构件和易受损部位,房屋结构加固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这类结构是房屋稳定的基础,一旦出现承载力不足或损伤,直接威胁整体安全,是加固的重点。
1、地基与基础
需加固场景:出现不均匀下沉(表现为墙体斜裂缝、门窗无法闭合)、地基土液化(地震后)、基础开裂或腐蚀(如老房砖基础酥碱)。
典型案例:老小区一楼住户发现地面持续下沉,墙角出现 45° 斜裂缝,需通过注浆、静压桩等方式加固地基。
2、混凝土结构(梁、板、柱)
需加固场景:
梁 / 板:出现超过 0.3mm 的受力裂缝(如跨中垂直裂缝、支座斜裂缝)、挠度变形(楼板下垂)、钢筋锈蚀外露。
柱:柱身出现水平裂缝或纵向裂缝、截面尺寸不足(如老房柱体过细,无法承受新增荷载)、混凝土强度不足(回弹检测不达标)。
典型案例:住宅改造成健身房后,楼下天花板(即楼上楼板)出现多条裂缝,需粘贴碳纤维布或增大截面加固楼板。
3、砌体结构(砖墙、砖柱)
需加固场景:墙体出现通长裂缝、酥碱剥落、转角处开裂;无构造柱和圈梁的老房(抗震能力不足);砖墙承载力不足(如拆改后剩余墙体受力过大)。
典型案例:上世纪 80 年代的砖房,地震后墙体出现水平裂缝,需增设构造柱、圈梁,并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这类结构虽不直接承担主要荷载,但受损后会影响使用安全或抗震性能,必要时也需加固。
1、承重墙与承重隔墙
需加固场景:因功能改造拆改部分承重墙(如开门洞、拆半墙),导致剩余墙体受力集中;墙体出现空鼓、裂缝,或厚度不足(如老房内墙厚度<120mm)。
典型案例:业主为扩大客厅面积,拆除了部分承重墙,需通过粘钢、植筋浇筑混凝土等方式修复加固,恢复承载力。
2、楼板与屋面
需加固场景:
楼板:除了前文提到的受力裂缝,还包括新增荷载(如加装地暖、吊顶过重)导致承载力不足,或预制楼板拼接处开裂。
屋面:屋面新增太阳能光伏板、水箱等设备,原有屋面梁和板无法承受额外重量,需加固屋面承重构件。
钢结构虽强度高,但长期使用中易出现腐蚀、连接失效等问题,需及时处理。
需加固场景:钢柱 / 钢梁出现锈蚀(油漆剥落、钢材外露)、变形(如钢梁弯曲)、螺栓松动或焊接点开裂;防火等级不足(如未做防火涂料,高温下易失效)。
典型案例:厂房钢结构厂房使用 10 年后,钢柱底部因地面潮湿出现严重锈蚀,需除锈后涂刷防腐涂料,并焊接钢板加固截面。
这些部位虽不是 “主力” 承重构件,但受损后易引发连锁问题,也需纳入加固范围。
1、楼梯与阳台
需加固场景:楼梯踏步开裂、栏杆松动、楼梯梁变形;阳台悬挑梁出现裂缝(如阳台根部与墙体连接处开裂)、阳台板下沉。
典型案例:老房阳台因长期堆放杂物,悬挑梁出现斜裂缝,需粘贴钢板或植筋加固悬挑梁。
2、节点与连接部位
需加固场景:构件之间连接不牢固(如混凝土梁与柱交接处开裂)、植筋锚固深度不足(新增构件与原有结构连接失效)、钢结构节点螺栓锈蚀或断裂。
典型案例:新建墙体与原有混凝土柱连接不牢,出现缝隙,需通过植筋、灌浆等方式加固连接节点。
这类结构本身无明显损伤,但因用途变化或新规要求,需提升性能。
1、功能改造场景:住宅改商铺(需加固楼板、梁以承受更大活荷载)、加装电梯(需加固电梯井周边梁、柱)、阁楼加层(需加固屋面梁和承重柱)。
2、规范升级场景:老房抗震等级不满足现行规范(如 7 度区老房无抗震构造,需增设构造柱、加固墙体)、防火等级不足(如公共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够,需贴防火板加固)。
上一篇: 建筑结构出现问题需要加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