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改造过程中,由于功能调整、荷载增加或结构受力体系改变,往往需要通过加固补强来确保结构安全,这是改造工程中保障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下面加固之家就从房屋改造中需加固补强的常见场景、核心作用及关键原则三方面详细说明:
1、荷载显著增加的改造
功能变更:如住宅改写字楼(活荷载从 2kN/m² 增至 5kN/m²)、车库改仓储(荷载从 4kN/m² 增至 8kN/m²),原结构梁、板、柱的承载力可能无法满足新增荷载,需通过粘贴钢板、增大截面等方式提升承载力。
新增设备或构件:如屋顶加装光伏板(自重约 0.3kN/m²)、室内增设重型设备(如电梯、机床),需对基础、楼板进行局部加固(如植筋 + 浇筑混凝土垫层),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开裂。
2、结构布局改变的改造
拆除或开洞:拆除承重墙、剪力墙上开大洞(如门洞宽度>1.5m)、楼板新增楼梯口等,会破坏原结构的受力平衡,需通过增设钢支撑、粘贴碳纤维布或浇筑新的承重构件(如过梁)来弥补承载力损失。
空间打通或分隔:如打通相邻房间(拆除隔墙)导致楼板受力方式改变,或新增隔墙(自重约 1.5kN/m²)增加楼板荷载,需对楼板进行抗弯加固(如底部粘贴碳纤维布)。
3、老旧结构的性能提升改造
材料劣化修复:房屋使用超 20 年,可能出现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失效)、钢筋锈蚀(截面损失>10%)、砖墙风化(砂浆强度不足)等问题,需通过除锈、注浆修补、外包型钢等方式恢复结构性能。
抗震等级不足:老房(如 2000 年前建造)未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如无构造柱、框架节点薄弱),改造时需增设构造柱、加密箍筋或外包钢套,提升抗震延性。
4、灾后修复性改造
经历地震、火灾、洪水后,结构可能出现裂缝(如梁端斜裂缝、柱身横向裂缝)、构件变形(如梁挠度超标),需通过裂缝注浆、顶升复位、增大截面等加固手段修复损伤,恢复承载能力。
1、保障结构安全,避免坍塌风险
改造中若不加固,可能因承载力不足导致构件破坏(如梁跨中断裂、柱压溃)或整体失稳(如地基沉降不均引发房屋倾斜)。加固补强通过补充受力、优化结构体系,确保改造后结构能抵御荷载和地震等作用。
2、维持结构整体性,确保荷载传递连续
布局改造可能导致荷载传递路径中断(如拆除承重墙后,上层荷载无支撑),加固可通过植筋连接、增设节点连接件(如钢节点)等方式,使新增荷载平稳传递至基础,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3、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通过验收
房屋改造需符合《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等标准,未进行加固或加固不达标的工程无法通过验收,也无法办理产权变更或投入使用。
1、先检测后设计,针对性加固
改造前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结构现状(如混凝土强度、配筋量、损伤程度),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加固方案(如承载力差距<30% 用粘贴 FRP,差距>50% 用增大截面),避免盲目施工。
2、最小干预原则,减少对原结构的扰动
优先选择微创加固方法(如粘贴碳纤维布、植筋),减少对原结构的剔凿和拆除(如老旧房屋改造中,避免大规模拆除墙体导致结构松动)。
3、协同受力,确保新旧结构共同工作
加固材料(如结构胶、新增钢筋)需与原结构兼容,施工中保证粘结牢固(如粘贴钢板时胶层空鼓率≤5%),确保新旧部分协同受力,避免 “两张皮” 现象。
4、兼顾耐久性与经济性
选用耐老化材料(如 A 级结构胶、镀锌钢板),延长加固后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结合改造预算选择性价比方案(如轻度加固优先用碳纤维布,而非成本更高的外包型钢)。
房屋改造的核心是 “改变功能” 与 “保障安全” 的平衡,而加固补强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技术手段。无论是荷载增加、布局调整还是老旧结构升级,都需通过科学的加固方案弥补结构缺陷,确保改造后的房屋既能满足新的使用需求,又能长期安全稳定。改造前务必委托专业团队(设计 + 施工)制定方案,避免因 “省钱省工” 省略加固步骤,埋下安全隐患。
上一篇: 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施工方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