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混凝土加固方法主要围绕 “提升承载力”“修复缺陷”“增强耐久性” 三大目标,可分为 6
类核心技术,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结构问题与场景,选择时需结合构件类型、损伤程度及施工条件综合判断。

1、核心原理:通过增加混凝土构件的截面面积(如梁加高、柱加宽),并配置新增纵筋和箍筋,直接提升构件的抗压、抗弯、抗剪承载力。
2、适用场景:混凝土梁、柱、板承载力严重不足(如荷载大幅增加)、截面尺寸过小,或构件出现严重风化、剥落等情况。
3、关键特点:技术成熟、受力可靠,但施工周期较长,会占用一定空间(如柱加宽后可能影响通行),需现场浇筑混凝土。
1、核心原理:利用碳纤维布高强度、高弹性模量的特性,通过专用环氧胶将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或薄弱部位,与原结构协同受力,提升抗弯、抗剪能力。
2、适用场景:混凝土梁、板抗弯不足、柱抗剪薄弱,或需在不增加构件尺寸、不影响空间的场景(如厂房吊顶下的梁、室内装饰性构件)。
3、关键特点:自重轻(几乎不增加结构荷载)、施工快(无需支模浇筑)、耐腐蚀,但对基层平整度要求高,高温环境下需做防火处理。
1、核心原理:在混凝土构件(多为柱、梁)外围包裹角钢、钢板,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形成钢骨架,利用钢材的高强度弥补混凝土承载力不足,分为 “湿式”(钢与混凝土间灌注环氧砂浆,协同受力更好)和 “干式”(钢与混凝土间留缝隙,仅传递压力)。
2、适用场景:混凝土柱承载力不足、需快速加固(如厂房设备升级导致柱荷载增加),或构件截面尺寸受限制(无法增大截面)的情况。
3、关键特点:施工速度快、刚度提升明显,但钢材易锈蚀,需做防腐处理(如刷防锈漆),成本高于碳纤维布。

1、核心原理:通过专用植筋胶将钢筋或螺栓植入原混凝土构件的钻孔内,待胶固化后形成可靠锚固,用于新增构件与原结构的连接(如新增梁与原柱连接),或补充原构件的配筋不足。
2、适用场景:新旧结构连接(如厂房加建楼板与原梁连接)、修复断裂钢筋、加固节点薄弱部位(如梁柱节点)。
3、关键特点:施工灵活、对原结构损伤小,但需严格控制钻孔深度、清孔质量和植筋胶固化时间,锚固力需通过现场拉拔试验验证。
1、核心原理:对混凝土构件(如梁、屋架)施加体外预应力(通过张拉钢绞线、预应力筋),抵消部分荷载产生的内力,减少构件挠度和裂缝,从 “被动承受” 转为 “主动抵抗”。
2、适用场景:大跨度混凝土梁、屋架挠度超标、承载力不足,或需减少裂缝开展(如仓库楼面梁、厂房吊车梁)。
3、关键特点:加固效果持久、能显著改善结构受力状态,但施工技术要求高(需专业张拉设备),对原结构整体刚度有一定要求。
1、核心原理:针对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如温度裂缝、荷载裂缝),采用 “表面封闭法”(裂缝≤0.2mm,涂刷环氧树脂)、“压力注浆法”(裂缝>0.3mm,注入环氧砂浆或水泥浆)填充裂缝,阻止水分、有害物质侵入,避免钢筋锈蚀和裂缝扩大。
2、适用场景:混凝土构件出现非结构性裂缝(不影响承载力但影响耐久性),或结构性裂缝的初步修复(需结合其他加固方法提升承载力)。
3、关键特点:针对性强、施工简单,是其他加固方法的基础(需先修补裂缝,再进行增大截面、粘贴碳纤维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