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加固改造的施工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结合结构检测结果、设计规范及现场条件,通过科学规划与精细操作确保安全与质量。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建筑加固改造的施工过程及关键要点:

1、现场勘查与方案优化
复核检测数据:根据安全鉴定报告,确认结构损伤位置、程度及荷载变化需求。
优化加固方案:结合现场条件(如空间限制、管线布局)调整设计,例如将碳纤维加固改为粘钢加固以适应狭窄空间。
制定专项方案:明确施工顺序、临时支撑布置、材料运输路径等,例如高层建筑外立面加固需规划吊篮作业路线。
2、材料与设备准备
材料验收:检查钢材、混凝土、结构胶等材料的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例如碳纤维布需满足《结构加固修复用碳纤维片材》(GB/T 21490)要求。
设备调试:测试切割机、灌浆泵、张拉设备等精度,例如液压千斤顶需校准至±1%误差范围。
应急物资储备:配备防坠落装置、消防器材及急救包,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3、人员与安全培训
特种作业持证:焊工、电工、架子工等需持证上岗,例如高空作业人员需通过登高架设作业培训。
安全交底:明确危险源(如高空坠物、结构突发变形)及应急预案,例如制定坍塌事故的疏散路线。
现场封闭管理:设置围挡、安全通道,限制非施工人员进入,例如采用彩钢板隔离施工区域。
1. 基础加固
托换技术:
步骤:开挖基槽→安装临时支撑→切断原基础→浇筑新增承台→植入锚栓连接新旧结构。
案例:某厂房基础沉降加固中,采用树根桩托换,通过高压注浆提升地基承载力至200kPa。
注浆加固:
工艺:钻孔至设计深度→安装注浆管→分段注浆(水灰比0.5:1)→监测地面隆起量(≤3mm)。
控制要点: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避免破坏周边管线。
2. 主体结构加固
增大截面法:
操作:剔除原混凝土保护层→植筋(深度≥15d)→绑扎钢筋网→支模浇筑高强混凝土(C40以上)。
养护:覆盖塑料膜保湿养护14天,温度低于5℃时需采取保温措施。
外包钢加固:
流程:角钢焊接成框→灌注结构胶→封边处理→检测空鼓率(≤5%)。
设备:采用压力灌胶机,确保胶体密实度达95%以上。
碳纤维加固:
步骤:基层处理(粗糙度≥Ra3.2)→涂刷底胶→粘贴碳纤维布→表面防护(涂刷防火涂料)。
质量检查:用敲击法检测空鼓,单块空鼓面积≤100cm²且总面积≤5%。
3. 连接节点加固
植筋工艺:
钻孔:孔径比钢筋直径大4~8mm,深度≥10d(d为钢筋直径)。
清孔:用空压机吹出孔内粉尘,再用丙酮清洗。
注胶植筋:采用注射式植筋胶,插入钢筋后旋转5秒确保胶体分布均匀。
焊接加固:
要求:焊缝质量等级不低于二级,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测(合格率≥98%)。
防护:高温作业区域设置防火布,避免引燃周边易燃物。

1、实时监测
位移监测:在关键部位(如梁端、柱顶)安装百分表,监测变形量(允许值≤L/250,L为构件长度)。
应力监测:采用振弦式传感器监测钢筋应力,超限时立即停工调整。
裂缝追踪:对原裂缝及新发裂缝进行标记,每日测量宽度变化(允许扩展≤0.05mm/d)。
2、隐蔽工程验收
植筋验收:拉拔试验检测锚固力(设计值×1.2倍),合格率100%。
钢筋验收:检查间距、保护层厚度(偏差≤±5mm),采用电磁感应仪无损检测。
混凝土验收:留置标准养护试块(3组/100m³),28天抗压强度≥设计值1.15倍。
3、成品保护
加固区域防护:覆盖塑料膜或木模板,避免施工污染或机械碰撞。
周边设施保护:对邻近设备、管线采用泡沫板或橡胶垫隔离,防止振动损坏。
环境控制: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5℃,夏季采取遮阳、洒水降温措施。
1、验收标准
主控项目:加固材料性能、连接节点强度、结构整体稳定性需100%合格。
一般项目:表面平整度偏差≤5mm,观感质量评分≥85分。
荷载试验:对重要构件进行静载试验,实测变形值≤计算值1.2倍。
2、长期监测
定期检查:每半年检测裂缝、锈蚀情况,建立健康档案。
应急预案:制定突发结构变形的应急加固方案,储备快速固化材料。
使用限制:明确加固后荷载限值,禁止超载使用(如活荷载不得超过设计值110%)。
建筑加固改造需严格遵循“检测-设计-施工-验收”闭环管理,通过精细化施工控制与动态监测,确保结构安全与功能提升。施工过程中应强化材料验收、隐蔽工程检查及成品保护,同时建立长期维护机制,以实现加固工程的持久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