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加固是提升既有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的重要手段,常见措施需结合结构类型、损伤程度及抗震需求综合设计。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建筑抗震加固措施及其原理、适用场景和技术要点:
1、扩大基础法
原理:通过增大基础底面积,降低基底压力,改善地基承载力。
适用场景:地基承载力不足或基础埋深过浅的建筑。
技术要点:
需进行地质勘察,确定扩大范围;
采用混凝土浇筑扩大基础,确保新旧基础结合牢固。
2、桩基加固法
原理:通过打入或灌注桩基,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深层稳定土层。
适用场景:软弱地基或高层建筑基础加固。
技术要点:
桩型选择(如预制桩、灌注桩)需根据地质条件确定;
桩与基础连接需采用可靠锚固措施。
3、注浆加固法
原理:向地基土中注入水泥浆或化学浆液,填充孔隙,提高土体强度。
适用场景:地基沉降不均或土质松散区域。
技术要点:
注浆压力需控制,避免破坏原有结构;
注浆孔布置需均匀,确保加固效果。
1、增设剪力墙或支撑
原理:通过增加竖向或水平抗侧力构件,提高结构整体刚度。
适用场景: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抗侧力不足时。
技术要点:
剪力墙需与原有框架可靠连接;
支撑形式(如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需根据空间布局选择。
2、外包钢加固法
原理:在柱或梁外侧包覆型钢,通过缀板连接形成整体,提高构件承载力。
适用场景:混凝土柱轴压比超限或梁抗弯不足时。
技术要点:
型钢与混凝土间需采用结构胶或焊接连接;
需进行防火处理,防止钢材高温软化。
3、粘贴钢板加固法
原理:用结构胶将钢板粘贴于混凝土表面,提高构件抗弯或抗剪能力。
适用场景:梁、板、柱等构件局部损伤或承载力不足时。
技术要点:
钢板厚度需根据计算确定;
粘贴面需打磨处理,确保胶层均匀。
4、碳纤维布加固法
原理:利用碳纤维布的高强度特性,通过环氧树脂粘贴于构件表面,提高抗拉性能。
适用场景:梁、板、柱等受拉区加固,或裂缝修补。
技术要点:
碳纤维布需分层粘贴,避免空鼓;
需进行防火和耐久性处理。
5、增大截面加固法
原理:通过增加构件截面面积和配筋,提高承载力和刚度。
适用场景:混凝土柱、梁截面尺寸不足时。
技术要点:
新旧混凝土结合面需凿毛处理;
需控制施工顺序,避免对原结构造成二次损伤。
1、节点加固
原理:强化梁柱节点、框架节点等关键部位的连接,提高整体性。
适用场景:节点区混凝土酥裂或钢筋锚固不足时。
技术要点:
采用增设箍筋、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等方式;
需确保节点区混凝土密实度。
2、连接加固
原理:改善钢构件连接(如螺栓、焊接)的可靠性,防止脆性破坏。
适用场景:钢结构连接节点疲劳或腐蚀时。
技术要点:
增设高强螺栓或补焊;
需进行无损检测,确保连接质量。
1、基础隔震技术
原理:在基础与上部结构间设置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延长结构周期,减少地震力传递。
适用场景:重要公共建筑或高烈度区建筑。
技术要点:
隔震支座需进行水平位移验算;
需设置限位装置,防止过大位移。
2、消能减震技术
原理: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器(如金属阻尼器、黏滞阻尼器),通过耗能减少地震响应。
适用场景: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
技术要点:
消能器布置需根据动力特性优化;
需进行长期性能监测。
1、裂缝修补
方法:采用压力灌浆、表面封闭或填充法处理结构裂缝。
技术要点:
裂缝宽度需分类处理(如<0.3mm采用表面封闭);
灌浆材料需与混凝土相容。
2、结构体系调整
方法:通过增设支撑、改变传力路径等方式优化结构受力。
适用场景:结构布置不合理或存在薄弱层时。
1、针对性: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确定加固方案,避免过度加固。
2、整体性:确保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协同工作,避免应力集中。
3、耐久性:考虑环境因素(如腐蚀、冻融)对加固材料的影响。
4、经济性: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
1、施工前检测:对原结构进行详细检测,评估损伤程度。
2、临时支撑:加固过程中需设置临时支撑,防止结构失稳。
3、质量控制: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
4、监测与维护:加固后需进行长期监测,定期维护。
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措施,可显著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保障人员安全。具体方案需由专业结构工程师根据建筑实际情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