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改造加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结构安全评估、设计优化、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及后期维护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既有建筑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震性能。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建筑改造加固涉及的方面及关键内容:
1、现状调查
收集建筑原始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及使用历史,明确结构类型(如砖混、框架、剪力墙等)。
调查建筑损伤情况,包括裂缝、变形、腐蚀、材料老化等。
2、结构检测
材料强度检测:通过回弹法、钻芯法等测定混凝土、砖砌体、钢材的强度。
构件尺寸测量:核实梁、柱、墙等构件的截面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变形监测: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工具测量建筑倾斜、沉降及构件挠度。
连接节点检查:评估焊缝、螺栓、植筋等连接部位的可靠性。
3、荷载分析
计算建筑当前承受的恒载(自重)、活载(使用荷载)及风、地震等环境荷载。
结合使用功能变更(如增层、改建),重新核算荷载需求。
4、安全性鉴定
根据检测结果,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标准,评定结构安全性等级(如Asu、Bsu、Csu、Dsu)。
1、加固目标确定
明确加固需求:提高承载力、增强抗震性能、修复损伤、延长使用寿命等。
结合建筑功能变更(如住宅改商用、工业厂房增设设备),确定加固范围。
2、加固方法选择
增大截面法:通过增加构件截面尺寸提升承载力。
粘贴钢板/碳纤维布:利用高强度材料增强构件抗弯、抗剪能力。
外包型钢:在构件外围包裹型钢,形成组合结构。
置换混凝土:剔除劣化混凝土并浇筑新混凝土。
砌体结构加固: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在墙体表面铺设钢筋网并抹水泥砂浆。
增设构造柱/圈梁:提高墙体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钢结构加固:
焊接补强钢板:在构件受力薄弱部位焊接钢板。
增设支撑:通过斜撑、桁架等增强结构稳定性。
3、抗震加固设计
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进行加固。
常见措施:增设抗震墙、加强连接节点、设置耗能支撑等。
1、加固材料
结构胶:用于粘贴钢板、碳纤维布,需满足高强度、耐老化、环保等要求。
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等,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特点。
高强度钢材:Q345、Q390等,用于增大截面或外包型钢加固。
新型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用于置换或新增构件。
2、施工设备
钻孔机、植筋枪、喷砂机、压力注胶机等,用于表面处理、锚固件安装及材料粘贴。
结构监测仪器:应变计、位移计、加速度计等,用于施工过程监控。
1、表面处理
清除构件表面疏松层、油污,打磨至露出粗骨料,确保加固材料与基材粘结牢固。
2、锚固件安装
植筋、化学螺栓等锚固件需按设计要求定位、钻孔、清孔、注胶并植入钢筋,固化后进行拉拔试验。
3、加固材料施工
粘贴钢板/碳纤维布:按比例配制结构胶,均匀涂抹后粘贴材料,加压固定并养护。
增大截面法: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注意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理。
4、施工监控
实时监测构件变形、裂缝发展及加固材料应力,确保施工安全。
5、验收标准
依据《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查材料合格证、施工记录、拉拔试验报告等,确保加固质量。
1、定期检查
每5-10年对加固部位进行外观检查,重点关注裂缝、锈蚀、变形等情况。
2、长期监测
对重要建筑或复杂加固工程,安装应变计、位移计等长期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结构状态。
3、维护措施
对腐蚀环境中的钢结构加固部位进行防腐涂装。
避免在加固构件上随意开孔、悬挂重物,防止局部应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