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加固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破坏能力,核心目标是 “减少地震损伤、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后重建成本”。其作用并非单纯
“抵抗地震”,而是从 “预防 - 缓冲 - 保护 - 恢复” 全链条降低地震风险,具体可从以下 6 个关键维度展开:

地震对建筑的最大威胁是结构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整体倒塌(如梁柱折断、墙体垮塌),抗震加固的首要作用是通过补强薄弱构件,确保结构能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竖向力与扭矩:
1、补强关键构件:对承载力不足的梁柱(如老旧建筑柱轴压比超标)、抗震墙(如墙体厚度不足、配筋率低),通过外包钢、粘贴碳纤维布、增大截面等方式提升强度,避免地震时构件先于设计限值破坏;
2、优化受力传递:修复或加固梁柱节点(地震中易出现 “脆性破坏” 的部位),确保地震力能通过节点有效传递至基础,避免节点先破坏导致结构 “散架”;
3、适配现行规范:2000 年前的建筑多按旧抗震规范设计(如原设防烈度 6 度),现行规范已提升至 7-8 度,加固可使建筑承载力匹配新规范要求,应对更强地震。
地震中建筑的破坏不仅与承载力相关,还与结构延性(变形能力)密切相关 —— 延性差的结构(如素混凝土构件)会在地震力作用下 “突然断裂”(脆性破坏),而延性好的结构能通过适度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为人员逃生争取时间。抗震加固的重要作用是提升结构延性:
1束混凝土构件:对柱、墙等构件,通过环形粘贴碳纤维布、外包钢管等方式 “约束” 混凝土,使其在受压时不易压溃,同时允许一定变形(如柱体轻微弯曲),吸收地震能量;
2、避免脆性构件直接受力:对素混凝土过梁、无筋砖墙等脆性构件,通过增设钢筋网、粘贴钢板等方式增强其变形能力,避免地震时 “一裂即垮”;
3、优化结构体系:对 “刚度突变” 的结构(如局部突出的阳台、楼梯间),通过增设抗震支撑、调整构件刚度,使结构变形均匀,减少局部集中破坏。
抗震加固并非完全避免建筑在地震中受损,而是通过优化结构性能,将损伤控制在 “可修复、低成本” 的范围内,避免 “小震即坏、中震即垮”:
1、控制裂缝发展:对易开裂的梁板、墙体,通过粘贴碳纤维布、注浆修复等方式增强抗裂能力,地震时即使出现裂缝,也能控制裂缝宽度(如≤0.2mm),避免裂缝扩展导致构件失效,后期仅需简单封闭即可修复;
2、保护非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如门窗、管线、吊顶)虽不直接承重,但地震时易脱落伤人或影响救援,加固时可同步对门窗框进行抗震锚固、对管线增设抗震支架,减少非结构构件破坏;
3、减少 “次生灾害”:对仓库、厂房等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抗震加固可避免墙体垮塌压碎设备、管线破裂泄漏,降低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风险,间接减少经济损失。

地震的核心危害是对人员的伤害,抗震加固的最终目标是为人员提供 “安全逃生空间”,减少伤亡:
1、维持结构 “生存空间”:加固后的结构即使在地震中出现变形,也能保持主要房间(如卧室、客厅)的空间完整性,避免屋顶坍塌、墙体垮塌掩埋人员;
2、延长结构 “抗倒塌时间”:延性提升后的结构能在地震中 “缓慢变形”,而非突然垮塌,为人员争取 3-5 分钟的逃生时间(研究表明,地震中人员伤亡多因 “来不及逃生”);
3、保护疏散通道:对楼梯间、走廊等疏散通道,通过加固墙体、增设抗震扶手,确保地震时通道不被堵塞(如墙体倒塌、楼板坠落),保障人员顺利撤离。
地震的强度、持续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如 “超预期地震”),抗震加固的作用之一是为建筑增加 “抗震冗余度”(额外的安全储备),应对设计之外的意外风险:
1、抵御 “超设防烈度地震”:按现行规范加固的建筑,不仅能满足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基本目标,还能在遭遇 “超设防烈度地震”(如设计 8 度、实际发生 8.5 度)时,通过冗余承载力避免整体倒塌;
2、应对 “场地不利因素”:对位于软弱地基、液化土层(地震时易 “失稳” 的土层)的建筑,加固时可同步处理地基(如高压注浆、微型桩加固),避免地基失稳导致建筑倾斜、垮塌,弥补场地条件的不足;
3、适应 “使用功能变更”:建筑用途变更(如住宅改商铺、厂房加装重型设备)会增加荷载,抗震加固可同步提升结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避免新增荷载降低抗震安全储备。
未加固的老旧建筑(尤其是房龄≥30 年的建筑),因抗震性能不足,可能在中小地震后因 “修复成本过高” 被提前拆除,而抗震加固可通过提升结构安全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20-30 年:
1、避免 “小震即废”:某 1980 年代办公楼,原抗震性能差,6 度小震后墙体出现多处贯通裂缝,修复成本接近重建;若提前抗震加固,小震后仅需简单修补即可继续使用,避免提前拆除;
2、适配城市更新需求:在城市更新中,对有保留价值的老旧建筑(如历史风貌建筑、民生保障住房),抗震加固是 “保留利用” 的关键 —— 无需拆除重建,通过加固即可满足安全使用要求,降低城市更新成本,同时保留城市记忆。
建筑抗震加固的作用并非单纯 “抵抗地震”,而是通过 “提升承载力、增强延性、控制损伤、储备冗余”,构建一套 “全风险防控体系”:从短期看,能在地震中减少伤亡与经济损失;从长期看,能延长建筑寿命、适配规范更新与功能变更,是建筑安全的 “必要投资”。尤其在地震高发区(如我国西南、华北部分地区),抗震加固更是保障建筑长期安全的 “硬性要求”,需结合建筑现状(如结构类型、使用年限),由专业机构制定针对性方案,确保加固效果符合现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