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下沉是建筑结构常见的隐患,可能导致墙体开裂、门窗变形、结构倾斜等问题,需根据下沉程度、原因及结构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核心原则是
“先排查原因,再控制沉降,最后修复加固”。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地基下沉的处理步骤:
首先需通过专业检测明确地基下沉的性质,避免盲目处理:
1、观察沉降特征
(1)均匀沉降:整栋建筑均匀下沉(如沉降差≤0.002L,L 为相邻柱距),且沉降已稳定(连续 3 个月沉降量≤2mm),通常对结构影响较小,仅需修复表面裂缝。
(2)不均匀沉降:建筑某区域沉降明显大于其他区域(沉降差>0.002L),伴随墙体斜向裂缝(阶梯状、贯穿性)、门窗歪斜、地面隆起等,可能危及结构安全,需立即干预。
2、排查下沉原因
(1)地基土问题:如软土地基未处理、填土不实、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基土固结压缩。
(2)基础问题:基础尺寸不足、材料老化(如砖基础腐蚀)、基础底部掏空(如管涌、白蚁侵蚀)。
(3)外部因素:周边施工(如基坑开挖、打桩)引发土体扰动;建筑物堆载过大(如新增设备、加层);地下管线漏水浸泡地基。
根据沉降原因和危险等级,采取以下措施:
1. 轻微且稳定的沉降(仅表面裂缝,无结构损伤)
(1)修复表面损伤:
对墙体裂缝,用环氧树脂注浆填充,再贴抗裂网格布后抹灰修复。
门窗变形可调整五金件,严重时更换门框、窗框。
(2)加强排水:
检查房屋周边排水系统,疏通排水沟、雨水管,避免雨水渗入地基(尤其黏性土地基,遇水易软化)。
若地基土为砂土,可在建筑周边做素混凝土散水(宽度≥80cm),阻断地表水渗入。
2. 不均匀沉降但未稳定(沉降持续,裂缝扩大)
需先控制沉降发展,再加固地基:
(1)临时支撑:
对沉降严重区域的梁、柱,用钢管或千斤顶临时支撑,避免结构进一步变形。
墙体裂缝处用角钢或钢板临时拉结,防止裂缝扩展。
(2)地基加固(核心措施):
注浆加固法:
适用场景:地基土松散、孔隙大(如填土、砂土),或基础下局部掏空。
工艺:在基础周边或下方钻孔,高压注入水泥浆、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等,填充土体孔隙,提高地基承载力。注浆压力需控制在 0.2-0.5MPa,避免扰动原地基。
锚杆静压桩加固:
适用场景:软土地基、沉降较大且持续,或基础承载力不足。
工艺:在基础底部或墙体两侧植入预制桩(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通过液压设备将桩压入硬土层,利用桩体分担上部荷载,阻止沉降。桩长根据地质条件确定,需穿透软土层到达持力层。
树根桩加固:
适用场景: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尤其适合空间狭小区域(如室内、地下室)。
工艺:用小型钻机钻孔,植入钢筋笼后灌注水泥砂浆,形成直径 100-300mm 的微型桩,多桩形成群桩效应,提高地基整体性。
(3)基础加固:
若基础本身受损(如混凝土基础开裂、砖基础酥碱),需先修复基础:
对裂缝基础,用压力注浆填充后,外包钢筋网片 + 喷射混凝土加固。
对局部破损基础,剔除破损部分,用高强灌浆料修补,必要时扩大基础底面积(如增设混凝土垫层)。
3. 严重沉降(结构倾斜、构件变形超标)
需专业抢险 + 整体纠偏,由具备资质的加固公司实施:
(1)纠偏复位:
对倾斜建筑(倾斜率>3%),采用 “掏土纠偏”(在沉降小的一侧基础下掏土,利用建筑自重缓慢复位)或 “顶升纠偏”(用千斤顶同步顶升基础,调整高差)。
纠偏过程需实时监测倾斜率,每小时调整量不超过 0.1%,避免结构开裂。
(2)整体加固:
纠偏后,采用 “筏板基础托换”(在原基础下浇筑整体筏板,将分散荷载集中传递)或 “桩筏联合加固”,彻底解决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
(1)控制周边环境:
禁止在建筑周边 5m 内堆载重物(如砂石、钢材),避免基坑开挖、降水等施工影响。
定期检查地下管线,修复漏水点,防止地基土被浸泡软化。
(2)长期监测:
安装沉降观测点(每 3-6m 设一个),定期测量(首月每周 1 次,稳定后每月 1 次),记录沉降量,确保沉降稳定(连续 6 个月沉降≤5mm)。
(3)结构维护:
对老旧建筑,定期检查基础和墙体,发现细微裂缝及时修复,避免雨水渗入加剧地基问题。
地基下沉处理的关键是 “早发现、早诊断、早加固”:轻微沉降以修复和排水为主;持续沉降需通过注浆、静压桩等控制沉降;严重沉降则需专业纠偏和整体加固。务必由结构工程师现场勘察后制定方案,避免自行处理导致风险扩大。
上一篇: 自建房地基下沉补救的办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