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墙植筋的规范要求涵盖材料选用、施工工艺、设计规范、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钢筋要求
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钢筋,优先选择热轧带肋钢筋(如HRB400),禁止使用光圆钢筋。
钢筋直径需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常见规格为Φ6、Φ10、Φ12、Φ14等,直径大于22mm时需采用A级胶粘剂。
钢筋表面应光滑无锈蚀、油污,端部需做U型弯钩处理以增强锚固力。
2、植筋胶要求
必须使用改性环氧树脂或改性乙烯基酯类结构胶粘剂,确保粘结强度、耐久性及抗化学腐蚀性。
胶粘剂需具备产品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及复试报告,且在保质期内密封良好。
植筋胶填充量应保证插入钢筋后周边有少许溢出,确保孔内胶体致密无空隙。
3、其他材料
丙酮溶液用于清洗油污和胶体污染,确保钻孔清洁。
配套工具包括电钻、专用毛刷、吹风机、搅拌棒等,需定期检查维护。
1、定位与钻孔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植筋位置,使用墨线弹线定位,确保孔位偏差不超过5mm。
钻孔直径需比钢筋直径大4-8mm(小直径钢筋取低值,大直径钢筋取高值),孔深一般为15d(d为钢筋直径)且不小于100mm。
钻孔应垂直于墙面,孔内碎屑需用洁净水冲洗干净并晾晒至干燥。
2、清孔与注胶
用硬毛刷刷孔壁,再用压缩空气吹出灰尘,反复操作不少于3次,确保孔内无粉尘、无油污。
注胶时从孔底逐步向孔口填胶,注胶量约为孔深的1/2,避免胶体不饱满或溢出浪费。
3、植筋与固化
将钢筋插入注满胶的孔内,旋转插入至标记深度,确保钢筋与孔壁紧密结合。
植筋后需进行固化养护,日平均气温25℃以上时12小时内不得扰动钢筋,25℃以下时24小时内不得扰动。
固化温度25℃左右时,2天即可承受设计荷载;5℃左右时需4天。
1、荷载分析
设计植筋方案时需充分分析墙体荷载情况,确保植筋能满足墙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荷载。
对于地震区建筑,植筋设计需考虑抗震要求,确保墙体在地震作用下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
2、植筋数量与间距
植筋数量需根据墙体类型、高度及荷载情况合理设计,确保均匀分布。
植筋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因间距过小导致混凝土劈裂破坏。
3、构造要求
最小植筋深度为15d,钻孔深度需比设计深度增加10-15mm。
植筋与混凝土边缘距离不宜小于5d及100mm,有横向约束钢筋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d及50mm。
墙面长度超过8米时需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增强墙体稳固性。
1、材料验收
施工前对钢筋、植筋胶等材料进行严格验收,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
检查钢筋合格证、复试报告及植筋胶产品质量保证书、检验报告。
2、技术交底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规范、工艺流程及安全注意事项。
3、施工检查
钻孔、清孔、注胶、植筋等关键环节需进行现场检查,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规范要求。
记录施工过程数据,如孔深、孔径、注胶量等,便于追溯和验收。
1、植筋位置与数量
检查植筋位置、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埋设深度和间距是否达标。
2、承载力检测
进行拉拔试验等承载力检测,确保植筋后的墙体满足预定的承载能力及抗震性能。
检测结果需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等相关标准要求。
3、外观质量
检查植筋部位是否清洁无污染,钢筋是否垂直无弯曲,胶体是否饱满无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