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会影响结构稳定性,甚至导致墙体开裂、设备倾斜等问题,需根据沉降原因、程度及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案。下面加固之家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加固方法及适用场景。
1. 注浆加固法(常用且经济)
原理:通过高压将水泥浆、化学浆液等注入地基土层的空隙或裂缝中,填充松散区域、提高土壤密实度和承载力,减少沉降。
适用场景:
()地基土层松散、存在空洞或渗透系数较大的情况(如砂层、粉土层);
()沉降量较小(累计沉降<100mm)、沉降速率缓慢的轻微不均匀沉降。
()优势:施工便捷、成本较低,对厂房正常生产影响小(可局部施工)。
()注意事项:需先勘察确定注浆范围和深度,避免浆液扩散不均导致新的沉降差。
2. 锚杆静压桩加固法(承载力提升显著)
原理:在厂房基础下方,通过锚杆将预制桩或钢管桩压入地基深处的硬土层,利用桩体承担上部荷载,减少原地基的压力,控制沉降。
适用场景:
(1)地基软弱层较厚,需将荷载传递至深层硬土;
(2)沉降量较大(累计沉降>100mm)、结构已出现明显开裂的情况;
(3)厂房内部空间有限,无法采用大型机械施工(静压桩设备小巧)。
(4)优势:承载力高、加固效果稳定,施工时无振动、低噪音,适合对周边环境敏感的厂区。
(5)注意事项:需验算基础承载力,确保桩体压入时不会对原基础造成破坏。
3. 树根桩加固法(灵活性强)
原理:采用小型钻机在地基中钻孔,植入钢筋或钢绞线后灌注水泥浆,形成类似 “树根” 的微型桩群,共同承担荷载并约束地基变形。
适用场景:
(1)地基土层复杂(如含碎石、杂填土);
(2)沉降区域分散、需局部加固(如柱基、设备基础附近);
(3)既有基础下方空间狭窄(如基础边缘、墙体下方)。
(4)优势:桩径小(通常 100-300mm)、施工灵活,可在密集的厂房设备间操作。
(5)注意事项:桩体间距和长度需根据荷载计算确定,确保桩群受力均匀。
4. 基础加宽加厚法(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原理:通过扩大基础底面积(如沿基础边缘浇筑混凝土垫层),降低地基土的附加应力,同时加厚基础增强其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
适用场景:
(1)原基础尺寸不足、承载力不够导致的沉降;
(2)需与注浆或桩基法配合使用(先加宽基础分散荷载,再通过桩体或注浆加固地基)。
(3)优势:施工简单,可直接在原基础上改造,适合基础整体性较好的情况。
(4)注意事项:加宽部分需与原基础可靠连接(如植入钢筋、凿毛处理),避免出现新的界面裂缝。
5. 纠偏复位法(针对已倾斜结构)
(1)原理:若厂房因沉降已出现倾斜,需先通过掏土、注水或千斤顶顶推等方式调整基础高程,再采用上述方法加固地基,恢复结构垂直度。
(2)适用场景:单方向沉降差异明显(如一侧沉降过大导致柱体倾斜)。
(3)优势:可同时解决沉降和倾斜问题,避免结构因受力不均进一步损坏。
(4)注意事项:纠偏过程需缓慢进行(每日调整量<5mm),实时监测结构变形,防止开裂加剧。
1、前期勘察与检测
通过地质钻探、沉降观测(布设监测点,记录沉降速率)、结构裂缝检测等,明确沉降原因(如地基土压缩、地下水流失、荷载分布不均等)和危险区域。
2、方案设计
根据勘察结果计算加固荷载,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单一方法或组合方法,如 “注浆 + 锚杆静压桩”),设计施工参数(如桩长、注浆压力、基础加宽尺寸)。
3、施工监测
加固过程中实时监测沉降速率、结构位移及裂缝变化,若发现异常(如沉降突然增大)需立即停工调整方案。
4、后期维护
加固完成后持续观测 3-6 个月,确认沉降稳定(日均沉降<0.01mm),同时修复结构裂缝、调整设备水平度,确保厂房恢复正常使用。
1、轻微沉降(沉降稳定、无明显裂缝):优先选 注浆加固,成本低、见效快;
2、中重度沉降(沉降持续、结构开裂):推荐 锚杆静压桩或树根桩,通过桩体承担荷载,从根源控制沉降;
3、倾斜结构:需结合 纠偏复位 + 桩基加固,先调平再稳固地基。
最终方案需由专业地质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现场勘察后确定,确保符合厂房荷载要求及当地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