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下沉是常见的建筑安全隐患,需根据下沉原因、程度及建筑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补救方案。下面加固之家就针对不同情况的专业处理方法:
1、地质因素: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等天然土层承载力不足,或地下水位变化导致土体压缩。
2、设计施工缺陷:基础形式选择不当(如未采用桩基或筏板基础)、埋深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
3、环境影响:周边基坑开挖、地下水抽取、管道渗漏导致地基土流失。
4、长期荷载作用:建筑超重、周边堆载过大,超出地基承载能力。
1. 地基注浆加固法(适用于轻微下沉或渗透流失)
通过钻孔向地基土注入水泥浆、环氧树脂或化学浆液,填充土体孔隙、固化松散颗粒,提高地基密实度与承载力。
适用场景:
因水土流失、填土不实导致的局部下沉(沉降量<50mm);
湿陷性黄土、粉土等松散土层。
施工要点:
采用袖阀管分层注浆,控制压力(通常 0.5-1.5MPa)避免土体隆起;
注浆孔间距 1-2m,呈梅花形布置,深度至持力层。
2. 树根桩加固法(适用于浅层或深层地基)
在地基中植入直径 100-300mm 的小直径钢筋混凝土桩(类似树根分布),与原基础连接形成复合地基,分担上部荷载。
适用场景:
建筑荷载增加、原基础面积不足;
软土地基或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倾斜(沉降量 50-100mm)。
优势:
施工便捷、噪音小,可在狭窄空间作业;
桩体与原基础通过植筋锚固,协同受力效果好。
3. 锚杆静压桩法(适用于紧急抢险或深层加固)
利用建筑自重作为反力,通过锚杆固定千斤顶,将预制桩分段压入地基中,直至达到设计承载力,再将桩与基础刚性连接。
适用场景:
沉降速率快(如每天>2mm)、需快速稳定的建筑;
粘性土、粉土、砂土等地层,桩长可达 20m 以上。
关键步骤:
在原基础开凿压桩孔,埋设锚杆;
压桩至设计深度后,用微膨胀混凝土封桩,确保桩顶与基础紧密结合。
4. 基础加宽法(适用于浅基础且荷载较小)
扩大原基础底面积,降低基底应力,抑制进一步沉降。
施工要点:
凿除原基础表面浮浆,植入钢筋与新混凝土连接;
新旧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C25),且需设置沉降缝避免应力集中。
局限性:
仅适用于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对地下室等复杂基础不适用;
需开挖基槽,可能引发相邻土体扰动。
5. 顶升纠偏与地基加固结合(适用于沉降差大或建筑倾斜)
先通过注浆、桩基等稳定地基,再采用千斤顶整体顶升建筑,恢复至设计标高后加固基础。
适用场景:
沉降导致建筑倾斜超过规范限值(如砌体结构倾斜率>0.7%);
需同步解决沉降与倾斜问题的工程。
1、检测评估先行: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沉降观测、地质勘察(如静力触探、钻孔取土),明确下沉原因与影响范围;
对建筑结构进行安全性鉴定,评估承载力是否满足加固后需求。
2、动态监测施工:
全程监测沉降数据(如每天 1-2 次),若发现异常立即暂停施工;
对敏感管线、相邻建筑同步监测,避免施工影响周边环境。
3、综合方案设计:
复杂案例可结合多种方法(如注浆 + 桩基),从 “止沉 - 加固 - 恢复” 多阶段处理;
抗震设防地区需同时考虑加固后的结构抗震性能。
地基下沉的补救需遵循 “精准诊断→方案比选→规范施工→长期监测” 原则。轻微沉降可采用注浆或基础加宽;中等沉降优先考虑树根桩或锚杆静压桩;严重倾斜或紧急情况需顶升与加固结合。关键在于通过专业检测锁定病因,避免盲目施工导致二次损伤。对于重要建筑或复杂地质条件,建议由岩土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联合制定方案,确保加固效果与安全。
上一篇: 自建房地基下沉如何解决
返回列表